在中文媒體中,也大規模採取了這種論述。

這套系統不必加入會員、免填任何個人資料,回傳給電信公司的資料只有「手機號碼」、「當下時間」及「場所代碼」3項資料,這些資訊都是民眾原本使用的電信公司已有的資訊,是最小範圍的個資提供,且只保留28天後就會銷毀,僅當政府有疫調需求時,才會調閱這些資料,進而找出足跡。前幾天指揮官陳時中也與醫師公會全聯會、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達成共識,相關醫學會會協助召募志工人力協助採檢,以利保全醫療院所醫事人力量能。

基因编辑可光控!华东师大团队历时 5 年:解决「脱靶」、抑制肿瘤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3)日上午召開記者會,副指揮官陳宗彥說明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確診病例相關的通報及檢驗流程,指揮中心已著手規劃減少醫院通報及送驗資料的登打負擔,以利快速傳遞檢驗結果,便於後續防治工作。由於昨(22)日下午記者會上說明的「校正回歸」引發熱議,網路上亦傳出調查局正在蒐集相關情資。各地方醫療院所的醫療人員,如被匡列為接觸者需要隔離,特別請縣市副首長協助相關醫療人員入住防疫旅館。除非散布與該情有關假訊息,符合「惡、假、害」法辦要件,該局即會蒐證偵辦。陳宗彥表示,行政院新開發推出的「簡訊實聯制」,除了方便民眾在各大場所迅速通關,也讓疫調人員在疫調時能掌握可能的感染足跡。

他也協助調查局再度重申,目前調查局沒有針對「校正回歸」在網路引發的討論進行調查之情事。調查局也表示,該局並未針對「校正回歸」一事,下令要求外勤處站情蒐,特予澄清。Photo Credit: 中央社 此外,受到民眾外出頻率與觀光客購買規模同步縮減的影響,已連續銷售成長17年(僅2019年銷售小幅降低0.02%)、且當中有12年漲幅超過兩位數的隱形眼鏡,也在2020上半年出現少見的銷售衰退

進一步來看,2020上半年陷入銷售衰退的商品類型中,有不少為過往擁有穩定銷售成長基礎的商品,卻意外在疫情影響下陷入衰退,顯示疫情下民眾工作及生活動線出現的大幅轉變。其中食品與飲品合計佔11席,耐久存且食用便利的各式罐頭、冷凍水產食品、冷凍肉類、速食麵以及冷凍加熱即食品銷售成長幅度均十分顯著,反映出的是民眾因拉長在宅時間、提高自煮頻率而大幅提高家庭備品庫存水準的消費傾向。2020上半年TOP 20 銷售衰退商品: 出遊、社交、工作關聯商品銷售遭受衝擊 至於2020上半年銷售陷入衰退的商品類型,則多為出遊、社交、工作關聯品項。附註 資料來源為各企業發布及各主管機關Open Data平台資訊,經程式彙整及計算後詳實呈現,若後經發布單位修改調整,則以發布單位更新資訊為準。

遠距工作與教學、社交限制、強制防護等措施陸續實施,與過往大相逕庭的疫情生活型態快速投射在消費商品結構與購物通路的變化上。Photo Credit: 中央社 此外,受到民眾外出頻率與觀光客購買規模同步縮減的影響,已連續銷售成長17年(僅2019年銷售小幅降低0.02%)、且當中有12年漲幅超過兩位數的隱形眼鏡,也在2020上半年出現少見的銷售衰退。

基因编辑可光控!华东师大团队历时 5 年:解决「脱靶」、抑制肿瘤

例如2020上半年銷售年減15.9%的臉部身體保養品,跌幅創下40年來新高。此外,食飲品銷售的另一項成長焦點則圍繞在宅居零食商機,包括肉乾果乾等脫水食品、冰淇淋、啤酒、碳酸飲料等「療癒食品」,也是消費者大幅提高購買量的重點品項,「非正餐經濟」也因此成為疫情下不少食品製造商與零售通路企業大力推動的行銷訴求。2020上半年疫情峰期台灣消費商品內銷如何變化? 與當前的艱困情勢相同,2020上半年台灣社會同樣面臨嚴峻的疫情挑戰。調查數據為國內及國外品牌在台生產製造並做為內銷用途之銷售金額,不含原裝進口商品。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可以預期的是,承續2020上半年疫情衝擊帶來的消費變化,2021年在本土疫情延燒的情況下,消費者勢必更加嚴謹依循疫情生活型態準則,加上清潔消毒觀念已全面深入民眾生活習慣,將帶動包括冷凍食品、各式罐頭、零食飲料、清潔用品、口罩手套等商品銷售規模持續增長。而擁有較高銷售基期的冷藏餐食與烘焙食品,2020上半年銷售金額亦分別下跌9.39%及6.87%,主因為受到上班族群餐食消費規模下跌的影響,其中冷藏餐食銷售衰退幅度達1999年以來最大跌幅,而麵包等烘焙蒸炊食品(不含餅乾)亦創下超過20年來的最高衰退幅度。台灣COVID-19疫情來勢洶洶,商業經營也面臨前所未見的挑戰。值得注意的是,口罩等紡織品2020上半年因受限購令影響,年增幅度約14%,但下半年陸續放寬購買後,全年銷售成長幅度突破35%,為2020全年消費性生活用品成長幅度最高的商品類別。

例如漱口水等清潔用品、塑膠與橡膠手套等,銷售金額年成長幅度均超過30%。希望藉由分析過去疫情高峰期間的具體數據趨勢,為同樣正在奮戰的夥伴們提供參考方向。

基因编辑可光控!华东师大团队历时 5 年:解决「脱靶」、抑制肿瘤

由於當前疫情狀態較2020上半年更為嚴峻,影響範圍正持續擴大,預估在民眾生活型態全面恢復前,上述相關商品銷售規模將持續疲軟。面對未知的環境,未來流通研究所抓取2020上半年,同樣處於疫情高峰期間的消費商品數據變化,發布首則「情報應援系列」圖解。

由於民眾大幅降低外出頻率,無論是工作通勤、社交娛樂、旅遊採購等活動均全面中止或暫停,導致相關商品銷售規模顯著降低,例如行李箱包、服飾鞋履、彩妝保養、冷藏餐食、太陽眼鏡、隱形眼鏡等商品,2020 H1銷售規模均受到程度不一的衝擊。為避免成長率失真及排名代表性不足,排名資料剔除銷售金額低於新台幣2億元之商品類別,類似商品採累加計算後呈現。而這樣大幅度的銷售變化,正好可做為推估後續各式商品銷售表現的重要參考依據。此外,乾洗手等液體清潔劑、個人清潔化妝品等清潔用品銷售也迎來近年少見的高成長浪潮。Photo Credit: 未來流通研究所 2020上半年TOP 20銷售成長商品: 疫情應對商品全面暢銷、宅居零食商機迎來爆發 回顧2020 H1台灣消費商品內銷成長排名20強,可以看到全數均為疫情應對商品。統計基礎為產品細項類別,包含多項同類型關聯商品,非代表單一商品銷售金額與成長率

此外,現有的預警機制在疫情初期,無法成功地迫使每個國家採取有效的行動(例如是否戴口罩、是否限制社交距離、是否限制旅遊),因此必須研擬更細緻的預警機制並給與更明確的指引。疫情中的不平等:「疫苗民族主義」 議程22.1將討論全球健康不平等,尤其受到COVID-19疫情的影響,高收入國家與低收入國家之間、國家內部的高收入群體與弱勢群體之間的不平等,又更被凸顯。

二是對後續全球衛生安全機制改革的建議,例如由歐盟高峰會為首倡議全球簽訂的「大流行防範條約」,就可能在會議中討論,並做為後續《國際衛生條例》的補充條文。文:林世嘉(財團法人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執行長)、吳宜瑾(財團法人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主任)、丁威名(財團法人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副研究員)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是聯合國體系中健康議題的主責單位,每年5月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世界衛生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 WHA),更是全球衛生治理事務的最高殿堂,各項議題的審議結果將牽動著全球健康政策的未來方向。

一、COVID-19疫情審查 議程17 內容:COVID-19疫情審查 討論時間:台灣時間5月25日(二)下午4點 在今年WHA上,最受矚目的焦點是議程17,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的審查工作。此外,下一屆的WHO幹事長選舉將於2022年舉辦,報告結論也不啻是對於當前WHO幹事長與團隊的「期中考」,也可能影響明年選舉的結果。

SDGs是當前聯合國體系最重要的全球議程,涵蓋了從消除貧窮、消除飢餓、達成健康福祉、促進性別平等、促進包容與永續的經濟成長等共17個目標。最後,現行用於評估各國防疫能力的工具流於形式,某些取得最高分數的國家反而受到最嚴重的影響,委員會也建議採取「國家同儕評審」的方式來作為輔助評估機制。疫苗的採購與分配更再次體現健康不平等的問題,今(2021)年1月執委會上,WHO幹事長Dr. Tedros在演講中指出「49個高收入國家已經接種了3900萬劑疫苗,而某個最為貧窮的國家僅取得了『25劑』疫苗」、「全球離災難性的道德崩壞只差一步」(註3)。而長年來「出席WHA」,也是台灣各界努力的目標。

我們也可以關注,在本年度的WHA中,各國對於健康不平等、多邊合作機制上的承諾,如何轉化為系統性的具體行動。致力於達成「全球疫苗公平取得」的COVAX,便是為降低「疫苗不平等」所設立的機制,期望透過「高收入國家認購疫苗及捐款」與「低收入國家接受補助採買疫苗」,來讓COVAX掌握全球需求量、匯聚資金,並在疫苗上市後確保低收入國家可以取得足夠的疫苗。

每年的WHA都將透過網路即時轉播(註1),對於有興趣觀看的讀者,本文將介紹今年大會上最值得關注的五大重點。2020年的WHA上,會員國通過了WHA 73.1號決議,要求幹事長啟動審查工作,來改善未來全球衛生緊急事件的防範因應機制。

幹事長召開了3個獨立委員會(註2)來進行審查工作,審查重點包含:作為全球防疫基礎的《國際衛生條例》是否發揮適當效果、WHO與會員國間的協調與合作是否存在障礙、現有的緊急應變機制是否足以因應疫情等等。三、健康的永續發展目標 議程14 內容:健康的永續發展目標 討論時間:台灣時間5月28日(五)下午4點 議程14將討論健康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WHO憲章中提出的願景,迄今仍是可望而不可即。二、健康不平等/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 議程22.1 內容:健康不平等/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 討論時間:台灣時間5月31日(一)下午4點 儘管在WHO成立的74年以來,全球的健康標準已經有了飛躍性的成長,但這些成長「不患寡而患不均」,高收入國家民眾享受著更好的基礎建設(乾淨水源、具有感染控制能力的醫療機構、專業且充足的衛生工作者等等)以及更佳的健康狀況,但大量中低收入國家的民眾卻連最基本的藥品都難以取得。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COVAX運作方式 關注重點:全球如何行動改善不平等? 幹事長宣布2021年的世界衛生日(4月7日)將以「健康不平等」為主題,旨在讓各界注意到健康不平等議題對全球造成的影響與損害 在幹事長的倡議之下,已經有瑞典、紐西蘭與法國等國家,承諾將國內多餘的疫苗額度分享給COVAX。然而,實際上已開發國家仍優先鞏固國內庫存,大藥廠也傾向透過私下雙邊合約進行交易,儘管COVAX已經自2月發放疫苗,並優先提供給中低收入國家,但COVAX已經出貨的5300萬劑疫苗、相較全球已經接種的近12億劑疫苗而言,仍只佔了極小的一部份(截至5月4日資訊)

此外,下一屆的WHO幹事長選舉將於2022年舉辦,報告結論也不啻是對於當前WHO幹事長與團隊的「期中考」,也可能影響明年選舉的結果。WHO憲章中提出的願景,迄今仍是可望而不可即。

疫苗的採購與分配更再次體現健康不平等的問題,今(2021)年1月執委會上,WHO幹事長Dr. Tedros在演講中指出「49個高收入國家已經接種了3900萬劑疫苗,而某個最為貧窮的國家僅取得了『25劑』疫苗」、「全球離災難性的道德崩壞只差一步」(註3)。然而,實際上已開發國家仍優先鞏固國內庫存,大藥廠也傾向透過私下雙邊合約進行交易,儘管COVAX已經自2月發放疫苗,並優先提供給中低收入國家,但COVAX已經出貨的5300萬劑疫苗、相較全球已經接種的近12億劑疫苗而言,仍只佔了極小的一部份(截至5月4日資訊)。

此外,現有的預警機制在疫情初期,無法成功地迫使每個國家採取有效的行動(例如是否戴口罩、是否限制社交距離、是否限制旅遊),因此必須研擬更細緻的預警機制並給與更明確的指引。疫情中的不平等:「疫苗民族主義」 議程22.1將討論全球健康不平等,尤其受到COVID-19疫情的影響,高收入國家與低收入國家之間、國家內部的高收入群體與弱勢群體之間的不平等,又更被凸顯。